【编者按】这里是“八桂鲁班摇篮”,更是智能建造革命时代的“数字工匠训练营”。在这里,每一个实训空间都是淬炼“未来工匠”技能的熔炉,每一台设备都在诉说着匠心传承与突破创新。为此,我们精心打造了“学在建院”专栏“实训基地系列”,通过带您深度探秘广西建院产教融合的一线教室,走进“教室即工地”的沉浸式课堂,感受“双师型”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完美交响,捕捉建院学子从生疏到精湛的成长轨迹,共同见证“中国建造”新生代的锻造过程!
今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建筑工程实验实践创新中心,感受建筑职业教育的创新活力!
场馆简介|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
建筑工程实验实践创新中心是我校重点打造的示范性实训基地之一,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中心于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经过持续升级改造,现已形成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训体系。
中心采用“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建设了六大特色实训区:建筑工程展训一体化教学模型、全真1:1建筑构造工法楼、基坑支护工程实景展示区、防水施工工艺实训区、结构鉴定与加固实验室以及既有建筑加固与更新技术工法楼,全面覆盖建筑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节点。

建筑工程实验实践创新中心外景图

建筑工程实验实践创新中心内景图
赋能专业|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中心赋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打造“以岗定课、以赛促学、课证融通”的特色课程体系。依托中心六大实训区,专业课程实现三大创新:
1.课程内容项目化
将实际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如基坑支护实训区支撑《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全真1:1建筑构造工法楼支撑《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等课程的实操教学,实现“教室即工地”的沉浸式学习。

建筑工程实验实践创新中心赋能专业课程体系
2.教学评价多元化
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过程性考核+成果验收”的评价体系。学生在加固实验室完成的检测报告可直接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的实践佐证材料。

教师在建筑工程实验实践创新中心开展教学
3.能力培养进阶化
构建“基础技能→专项能力→综合应用”三级培养路径,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8%。
强师团队|铸就建筑人才培养生力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有专兼职教师队伍221人,其中专任教师167人,兼职教师54人,囊括了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广西教学名师等国家级及省部级殊荣的杰出人才,并特聘企业技术专家和技能大师担任行业兼职教师,构建了专业化与兼职相结合的结构化教师团队。该团队获1个已通过验收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还荣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并被教育部遴选为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做法及创新团队建设的典范案例。

庞毅玲 广西教学名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

姚琦 全国模范教师、广西教学名师

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国家级创新团队
服务社会|践行职教担当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广西建筑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中心不仅满足日常教学实训,还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使命,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至基层一线。依托该中心专业群组建专业教师团队深入乡镇农村,开展农民工建筑技能培训;将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带领专业学生开展技术服务实践活动,走村入户为农民自建房提供适老改造等专业支持,在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展现职教担当。


教师参加全区建筑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乡村建设专题培训

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荣誉满墙|教育教学与技能竞赛双丰收
教师团队依托建筑工程实验实践创新中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荣获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牵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

在技能竞赛方面,师生参与各项职业技能大赛累计获得国家级10余项、自治区级奖项70余项,充分体现“以赛促学、产教共生”的育人成效。
1.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展现了扎实的专业能力

2.教师团队在各级教学能力大赛中成绩优异,教学水平广受认可

结束语
从夯实基桩到筑就高楼,
从传承匠艺到问鼎荣光,
从实训工位到广厦万千,
从来不只是建造,
更是梦想的奠基,
匠心致远,
八桂大地谱华章!
供 稿:土木工程学院 李玫妍
一审一校:土木工程学院 唐未平
党委宣传部 韦植巍
二审二校:土木工程学院 谢华
党委宣传部 何丽梅
三审三校:土木工程学院 孔祥刚
党委宣传部 黄媛媛